「疼痛科介入性治療」是治療也是檢查 可判斷難辨別的疼痛病兆

 介入性疼痛治療是專業疼痛醫師診治疼痛的一項利器,根據美國介入性疼痛醫學會的解釋「介入性疼痛治療是一門可以診斷及治療疼痛的醫學技術」


透過介入性治療找到病兆的案例

案例一:車禍後前彎後仰腰部都痛的小柔
小柔是某次因摩托車車禍摔倒後至疼痛科門診看診的30歲女性,雖然她的X光檢查很正常,但可以從核磁共振的影像發現椎間盤有些微的退行性變化。

通常在理學檢查時,可以請病人前彎/後仰來判斷:
 •往前彎較不舒服 👉🏻  椎間盤突出機率較高
 •往後仰較不舒服 👉🏻  腰椎的小面關節炎機率較高

但是小柔卻是前彎跟後仰都會不舒服,於是分別在兩個腰部疼痛點,藉由影像導引做了少量的藥物注射後,緩解了疼痛。且在注射藥物當下,同時誘發出類似的疼痛反應,因而確認小柔應是腰椎的小面關節炎。

案例二:莫名腰痛的林小姐
還有另一名也是30歲左右的林小姐出現莫名腰痛,經過問診與理學檢查都顯示疼痛位置不明確,故判斷是「非專一性下背痛」。若要明確知道病症是椎間盤突出或是小面關節症候群,一樣藉由影像導引診斷性注射,搭配林小姐在入針之後的痛覺反應,判斷出了真正病灶和小柔一樣是小面關節炎。

▲小知識:疼痛科的理學檢查例如徒手檢查、肌力測試等都算哦!

透過神經阻斷術治療腰椎小面關節炎

以前面小柔和林小姐的例子,可以使用超音波導引小面關節注射和高頻熱凝的神經阻斷術,術後疼痛都改善七、八成,也不再夜不能寐,終於能夠好好睡覺!後續也只要持續追蹤並儘量保持良好姿勢,止痛藥有痛再吃即可。


神經阻斷術是什麼?

所謂神經阻斷術,是以物理性或化學性藥劑(如局部麻醉劑)注射於神經纖維周圍,以調控或阻斷痛覺刺激的原理來緩解疼痛。聽起來好像很可怕,像是神經被阻斷,但其實大都不會影響運動神經,而且可以有感降低疼痛的困擾,可說是打破「長期疼痛惡性循環」,改善病人全身狀況的「最佳方法」。

長期疼痛找不到病兆?不妨試試疼痛科介入性治療

在長期疼痛找不到病因的情況裡,例如之前聊到那位不知道自己是拉傷痠痛還是椎間盤突出的消防員;或是本篇文章中非專一性下背痛,前彎後仰都在痛的女病患,可以透過疼痛科門診的介入性治療來進行診斷,是很值得的醫療選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