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疼痛科就是疼痛的家醫科,不管什麼痛掛疼痛科就對了?
慢性疼痛一直是健康照護的主要問題之一,不只是一種表面症狀。
曾有一名77歲老先生膝蓋疼痛長達10年以上,吃藥、復健都不見起色,也因年事高,擔心開刀風險大,心情更因疼痛常常暴躁怒吼,家人在照護上心力交瘁。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即使不能開刀、不便開刀,還是有吃藥、復健以外的選擇。
「疼痛門診」就是針對慢性疼痛的治療好選擇。
疼痛分為哪幾種?
👉 急性疼痛:疼痛時間小於一個月。
👉 慢性疼痛: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到6個月以上,又分為癌症疼痛、非癌慢性痛,會造成患部喪失保護身體的警訊功能,甚至妨害身心健康與影響生活品質。
什麼是疼痛門診呢?疼痛門診的 4 特點
𝟏 以治療疼痛為主軸的門診,視疼痛為最需要照顧的核心問題。 𝟐 先控制疼痛,再想辦法根治病源。
𝟑 透過緩解疼痛,幫病人恢復元氣以面對後續治療及復健。
𝟒 處理好疼痛,可讓其他治療與手術有的成功率更高。
疼痛門診的醫師,是最在意患者疼痛的醫師。治療疼痛、化解疼痛,協助病人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
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肋軟⾻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尾⾻痛、膝關節炎、⾜跟痛、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徵、退⾏性⾻關節炎、痛⾵性關節炎、頸腰椎外科⼿術後疼痛綜合症。
頑固性呃逆(打嗝)、急性⾯神經炎(⾯癱)、⾯肌痙攣、眼瞼痙攣、突發性⽿聾、腱鞘囊腫、肝、腎囊腫。神經性⽪炎、突發性⽿聾、內耳眩暈症、瘢痕痛。
哪些問題可以找疼痛門診?
頭面部、胸腹、肩頸背、腰腿任何受疼痛困擾的皆可至疼痛門診,由疼痛門診醫師先緩解疼痛並協助鑑別診斷病因,視情形轉診合適科別。
包含最常見的:
- 頭痛
- 三叉神經痛
- 肩頸痠痛
- 五十肩
- 肌腱炎(媽媽手)
- 下背痛
- 坐骨神經痛
- 膝痛
- 皰疹後神經痛
疼痛門診的完整涵蓋範圍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看一看下面這一段詳細說明,就會發現疼痛門診的診療範圍非常廣,包含了慢性疼痛疾病分類 ICD-11的範圍:
🌟 慢性原發性疼痛
如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癌性疼痛、術後或者創傷後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疼痛、頭痛及顏面痛、內臟與肌肉及骨骼疼痛
🌟 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臂叢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遺痛、神經損傷後疼痛、幻肢痛、殘端痛、糖尿病性神經痛、複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徵。🌟 頭痛
頸源性頭痛、偏頭痛、外傷後頭痛及各種頑固性頭痛。🌟 頸腰椎病及⾻關節痛
🌟 軟組織疼痛
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纖維肌痛綜合症、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軟組織損傷。🌟 內臟性疼痛
頑固性⼼絞痛、⼼肌梗賽、慢性盆腔炎、腹腔神經痛。🌟 缺⾎性疼痛
雷諾⽒症、閉塞性⾎栓性脈管炎、⾎栓性靜脈炎、紅斑性肢痛症、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症等。🌟 癌性痛及良性腫瘤引起的疼痛,癌症⼿術後復發及轉移性疼痛
🌟 痛經、慢性盆腔痛、更年期綜合徵
🌟 ⾮疼痛疾病
🌟 各種慢性、複雜、病因診斷困難的頑固性疼痛
哪些人適合找疼痛門診呢?
- 不需開刀但吃藥、復健已無效
- 猶豫是否進行外科手術
- 因疾病導致開刀風險過高
- 已動過外科手術
- 年事已高不適合再進行手術
如果您符合上列敘述,且您正好有纖維肌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尤其頸源性頭痛、肋間神經或帶狀泡疹的胸痛、慢性頑固性腹痛等,建議優先看疼痛門診!
為什麼這樣說呢?
舉例來說:
👉 原發性常規看神經內科,但頸源性疼痛的診斷及治療反倒需要藉助疼痛醫師的介入性疼痛治療的技術。
👉 胸痛常規看心臟科,但肋間神經或帶狀泡疹疼痛的治療也蠻常需藉諸介入性疼痛治療的技術,慢性頑固性疼痛亦同。
疼痛門診是任何受疼痛困擾病患的初階門診,也是彌補其他科室不足的第二專家門診,讓民眾在就診時多一個選擇。
診邊小知識:為什麼以前很少聽過疼痛科醫師呢?
過去的確比較少見,主要原因是疼痛科醫師是次專科醫師,在取得疼痛科專科醫師之前,都已具有麻醉、復健、神外、骨科、放射科、家醫或風濕免疫等主專科醫師證照。
疼痛疾患的診斷及治療本來就可能跨不同專科,所以疼痛醫學會的專科醫師資格考核就規定須先具有某一專科醫師的資格後,使得接受疼痛專科醫師的考核。
近年來這些擁有疼痛專科資格的醫師才漸漸開始稱呼自己為雙專科醫師,例如:疼痛復健雙專科醫師、疼痛影像雙專科醫師,疼痛科的能見度終於漸漸打開來。
留言
張貼留言